艾萨克·牛顿提出的理论广泛被认为是,地球的海洋潮汐是由于月球的引力造成的。据称,月球的引力产生了一种叫做潮汐力的作用,使得地球及其水体在离月球最近的一侧和最远一侧都出现隆起。然而,根据他们自己的计算和预测,如果月球的直径仅为2160英里,而地球的直径为8000英里,那么地球的质量大约是月球的87倍,因此更大的物体应该吸引较小的物体,而不是相反。日心主义者声称,地球的更大引力使月球保持在轨道上,因此月球较小的引力在地球海平面上无法超越地球的引力,而在这里月球的引力更是微不足道。如果月球真的有足够的引力能够将海洋的水抬升一英寸,那么在地球的引力显著更大的情况下,水就无从继续被吸引到月球上。 此外,月球的运动速度和路径是均匀的,因此应该对地球的潮汐施加均匀的影响,而实际上,地球的潮汐变化很大。例如,在港口纳特(Port Natal),潮涨潮落仅为6英尺,而在沿海600英里的维埃拉(Viera)则为26英尺。不仅如此,如果月球的引力确实产生了潮汐力,使得地球和水隆起,那么全世界的湖泊、沼泽、池塘等内陆水体也应该受到类似影响,并且也应该有潮汐。这些问题使得牛顿公开承认他的潮汐解释是他万有引力理论中“最不令人满意的部分”。 萨缪尔·罗博瑟姆(Dr. Samuel Robotham)写道: “因此,我们通过证据的力量得出结论,海洋的潮汐并不是由月球的吸引力引起的,而仅仅是漂浮在广大深水上的地球的升降。大海底部的宁静状态,如果水被月亮交替抬起又拉下是不可能存在的。” 考虑到大气对地球的持续压力,与地球在广阔水域上伸展开来的平面状态相联系,可以看出,地球必然会在水中略微波动或缓慢升降。由于大气的作用,地球被缓慢压低,水朝向退去的海岸移动,形成涨潮;而当来自抵抗洋流的反作用力使地球逐渐上升时,水就会退去,形成退潮。这是潮汐的基本原因。所有可观察到的特殊情况均可追溯到水道、海湾、岬角等地方性因素。 大卫·沃德劳·斯科特(David Wardlaw Scott)写道:潮汐的高度变化主要由于相邻陆地的不同形态而异。在切普斯托(Chepstow),潮汐升高达到60英尺,在波蒂斯黑德(Portishead)为50英尺,而在都柏林湾(Dublin Bay)大约为12英尺,在韦克斯福德(Wexford)仅为5英尺。地球本身有轻微的颤动可以通过即便是固定在可能最稳固位置的水准仪的运动观察到,海洋的波动可以在夏天最平静的日子里通过锚船的荡漾得以见证。潮汐之所以规律变化,目前只是在猜测,可能与大气对广大深水的压力有关,甚至可能如已故的罗博瑟姆博士所暗示的,月亮本身也可能通过影响气压而间接影响地球在水中的升降。 潮汐显然是相互联系的海洋水域的结果,而不是地球的其他水域,因此它们可能是由于自然波动造成的,与上述和其他19世纪作家的说法一致,或者,如果更古老的探险者的记载可以信任,还有一个更吸引人的可能性存在——许多文化记录了位于北极的一个大型磁石山,周围被一个巨大的漩涡包围,这被称为导致地球潮汐的原因。这个大漩涡据说每六小时反转方向,交替地吸入和推动海洋水,就像地球的“盖亚呼吸”一样,每天两次。若这是真的,这就比任何其他理论更好地解释了涨潮和退潮的规律性。 古代北欧传说称,一个巨大的暴力漩涡名为“维尔戈米尔”(Virgo Mir),或称“世界之井”,围绕着这个极地山峰,而每天六次通过地下通道的推拉造成地球的潮汐。有关这个深渊的历史记载早在公元8世纪时就有人提到,当时的修道士保卢斯·迪阿科努斯(Paulus Diaconus)在《兰戈巴德历史》中写道:“在海洋无边的地方,不远离海岸的是那片被称为海洋肚脐的深邃水域。据说它每天两次吸入海浪,并再次喷涌而出,这在所有沿海的地方都得到了证实,海浪的潮涌在此处以恐怖的速度涌入并退回。” 根据所述,它被认为是快速吸引船只,以至于看起来就如同箭一样在空中飞翔,有时他们会在即将沉没时被海浪突然推回;如此他们又以与最开始相同的速度被推回,进入未知之地。1035年,弗里吉亚探险者亚当·福布伦(Adam of Bremen)在他的著作《哈默尔堡教会的纪事》中回顾了他与这个深渊的致命邂逅:“突然,他们掉进了难以用眼睛穿透的那片黑暗海洋迷雾中,看到翻腾的海洋世界回到它那神秘的源头,以最猛烈的冲突拉扯住不幸的水手们,他们在绝望中只思考死亡,陷入混沌。” 在历史文献中,某些作者还记录了这一深渊的存在,1168年时威尔士的杰拉尔德·凯姆布伦西斯(Gerald of Cambrensis)在《爱尔兰的地理》中写道:“北边的小岛附近,有一个惊人的漩涡,海浪从各方面汇聚到此,仿佛投入大自然的秘密深处又被吞噬;若有船只通过此处,便被波浪的力量吸引,并被漩涡卷走,毫无逃脱机会。” 这种漩涡在12世纪末的《挪威历史》中也提到,作者是一位匿名的挪威修道士,他对这些漩涡进行了特别细致的描述:“最大的漩涡就在这里,吞噬最强壮的船只,在退潮时吸入它们,然后在涨潮时将它们的残骸喷涌而出。地底下有一个非常深的深渊,旁边有开放的洞穴,传说是由水的呼吸所形成,正是这些风的呼吸。” 在1508年,制图师约翰内斯·鲁伊什(Johannes Ruysch)出版了一幅世界地图,展示了极地山和漩涡,地图上的文字写道:“北极下方有一个高耸的磁石山,周围环绕着汹涌的海洋,就像水从底下的四个开口流出一样。”1595年,历史上最著名的制图师杰拉尔德斯·梅尔卡托尔(Gerardus Mercator)也详细绘制了极地山和环绕漩涡,并写道:“在海洋中有一个巨大的海湾,来自遥远地方的海浪从四面八方汇聚,流入大自然的神秘深渊,仿佛被吞噬般。若有船只经过此处,就会被如此强大的波浪力量吸引,立即被卷走,从此再无踪影。” 梅尔卡托尔曾写过一封信给伊丽莎白一世的顾问约翰·D,在信中提供了更多细节:“在这四个国家的中央有一处漩涡,四周的海水向中间倾泻,仿佛是经过过滤漏斗般,从每一个方向流入。四周宽阔每侧四度,总计八度。” 直到十七世纪中叶,极地山和环绕漩涡仍出现在地图和宇宙学中,包括林肖顿的1595年地图、奥托留斯的1599年、1668年洪迪乌斯的地图、1625年普尔切斯的地图,以及1659年哈伦的宇宙学,他提到:“在北极下方有一座高度奇特的黑色山,外周长约33里,周围被海洋撕裂为四个大岛,海洋猛烈地冲击着这些岛屿,透过19个水渠形成四个可怕的漩涡,最终将水吸入地球的肚子之中。 因此,总的来说,现代关于地球潮汐为月球引力所致的解释明显有多方面的错误,包括其引力不足、潮汐不均和缺乏对所有内陆水体的潮汐现象。它们的真实原因可能如萨缪尔·罗博瑟姆所言,凉爽的自然波动使地球在广大深水中上下起伏。但这一简单解释不能解决潮汐每六小时规律上升和下降的问题,以此为依据,古代探险家和制图师们提供了一个更引人入胜的可能性——在北极下方存在一个世界之井,推动和拉扯着地球上所有的海洋水,通过巨大的地下洞窟。现代也有一些间接证据强烈支持这个理论,世界上最大已知漩涡叫做盐斯特罗曼(Saltstroman),位于北极圈以北的挪威,那里每秒流动400万立方米的水,经过三公里长、150米宽的海峡,速度达10米每秒。这个北部漩涡实际上每六小时就像维尔戈米尔的传说一样,在潮汐变动时四次出现。事实上,世界上大多数自然出现的漩涡,包括日本著名的鸣门漩涡,每六小时随着潮汐变化而形成,如果古代传说属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北极存在严格飞行和航海限制,以及为什么探险者如罗德尼·克劳(Rodney Clough)在试图独立探索北极时被俄罗斯军舰枪口威胁驱逐。 如今,这个世界井几乎在现代地图和书籍上消失,但随着真相的不断上升,揭露真相的时刻必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