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您提供内容的翻译与整理: --- **古代对北极的认知与现代观点的对比** 如今,过去五世纪以来,随着日心球型幻想的引入,所有的世界地图和探险者将北极及其周边地区描述为一种任意的、半冻的苔原。而在此之前,描绘和描述北极及其周边地区的世界地图和古代探险者的记录则大相径庭。 首先,在16世纪之前,北极从未被展现或认为是一个随机的模糊点处于低盐度的北冰洋中。相反,北极被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广泛描述和描绘为一座巨型的磁性山脉,正好位于北极星(Polaris)正下方。传统观念认为,世界各地的指北针实际上是指向北极的巨大磁铁山,由磁铁矿(magnetite)构成。然而,与今天流行的观点相反,后者认为指北针指向的是某种由理论上的熔融金属所产生的、不断移动的磁场,存在于想象中的地球中心。尽管这两种说法都无法无独立探索和实验进行验证或否定,但应指出的是,任何地方的自然界中都无法发现加热到居里点以上的熔融金属保持任何重大的磁性特质,更不用说创造出所谓的复杂、不断运动的双极场,这正是幻想地球的支持者所声称的。 古代佛教、吠陀和耆那教的传统宇宙观均指出,在北极的磁性中心点,存在一座称为“梅鲁山”(Mount Meru)的圆形磁铁山。伽苏和苏美尔的传统也提到了这个地方,称其为“苏美鲁山”(Mount Sumeru)。在古代伊朗,人们谈论“哈拉·贝雷扎提山”(Mount Hara Berezati),其最高峰上有一处天上之泉。在早期中国文献中,存在“昆仑山”(Mount Kunlun),顶端有一根“天柱”(bronze pillar),众神居住于此,亦称为“珍珠山”,其四大河流环绕,其中天穹旋转。土库曼族的南部土耳其斯坦部落讲述有一根铜柱标记着地球的肚脐。蒙古人曾写到“苏美尔山”,山顶上有“赞布树”(Zambu tree)。西伯利亚的布里亚特人谈到了“苏穆尔山”,北极星牢牢固定在其顶峰上。西伯利亚的达尔马克人讲述了一个山湖,从中流出四条河流指向四个方向。埃及人提到的“始之丘”是从水中出现的第一块土地,神在此居住,光之源。穆斯林谈到“卡夫山”(Cough),而琐罗亚斯德教则提到“古尔纳尔”(Gurnagar),这是环绕世界的山脉。纳瓦霍人谈到被四个方向的山包围的“环绕山”,而尼日利亚的多干部落讲述了一根横跨14个世界的宇宙柱,作为至高神阿玛(Amma)居所的屋柱。委内瑞拉的沃拉奥印度人讲述了一根延伸至其“地球圆盘”中心点的宇宙轴。在古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是众神的家园,古德意志人雷紧昏睡者则谈到“宇宙柱”,支撑一切的柱子。 北欧的《艾达》则提到阿斯加德(Asgard),在米德加德(Midgard)中心高耸。托勒密讲述了关于磁性岛屿的传说,这些岛屿有如此强的吸引力,以至于金属钉的船只被固定无法离开。在《一千零一夜》的阿拉伯传说中,一座磁性山将所有的钉子从船里拔出,使其分崩离析而沉没。坦桑尼亚第二高的山被命名为“梅鲁山”,以纪念其在北极的始祖。 理查德·汤普森(Richard Thompson)写道:“在许多传统中,世界山在象征上与某座地方性山脉相吻合,这通过希腊的奥林匹斯山、伊朗的阿尔博尔斯山和中国的昆仑山得到体现。”在近东传统中,世界山是耶路撒冷的小山丘,称为“锡安山”,因此,在中世纪地图中,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圆形大陆也拥有象征性的世界山。 约翰·菲利普斯(John Phillips)写道:“耶路撒冷是保罗的磁石。”古代海洋航行者在出航时,往往紧随海岸,不敢远离陆地指引,导航工具很少,船只受到风和波的支配,只要稍微有暴风雨的迹象就会匆忙寻找庇护。而且,那些古老冒险者的梦中时时萦绕着传说中的磁石山,他们相信这座山有将他们的船只吸引到其岸边破坏的力量,抵抗潮流和风的引力。以赛亚书提到一座高于所有山的山,在北方远处的神会聚之处,被称为“耶路撒冷的锡安山”。 《创世纪》(Genesis)、以西结书(Ezekiel)和以诺书(Enoch)均提及一个如同乐园的伊甸园,神之山与四条主要河流的源头。《创世纪》2:10-14写道:“有一条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那园;从那里分为四个源头。”这四条河流分别是:“第一条是比逊(Paisan),环绕整个哈维拉地,那里有金,且那地的金子极好;还有香胶和整块玛瑙;第二条河是基训(Gihon),环绕整个古实(Ethiopia);第三条河是希迪克(Hiddekel),往亚述东边流;那第四条河是 Euphrates。” 穆罕默德也谈到了四条河流和一棵神圣之树。在《史诗》(Srimad-Bhagavatam)中,四条天上恒河从“梅鲁山”(Mount Sumeru)之上的“巴拉玛布里”(Brahmapuri)流出。在古代迦南,古里利(Gurili),即“埃尔山”(Mountain of El),是创世主埃尔的居所,也是半神集合的地方。在一件公元前1000年的腓尼基象牙雕刻中, depicted了一位神明身穿象征山脉的服装,山脉上流出四条小溪。类似地,在一首古代阿卡德颂歌中,女神伊什塔尔被称为“世界之山的女王”和“四条河流之地的女王”,她说:“我主宰震撼的高山,顶峰直通苍穹。” 在基督教的伪经《以诺书》中,以诺被天使带领在七天国的旅游中,在第三个天堂时看到壮丽的树木之果,伴有喷涌出的蜜、奶、油和酒,四条方向的河流流入伊甸乐园,一个专为虔诚和无私者准备的居所。印度宇宙论中的四棵树在“勒瓦尔塔维尔”(Levarta Varsa)耸立在伟大的山上,产生甘露与蜂蜜的河流,犹如青春的喷泉,给饮用者提供健康与活力。而中央最高的“赞布树”高耸入云,似乎覆盖了整个天际。 理查德·汤普森在《巴哈文圣典》(Bhagavata Purana)中写道:“梅鲁山被四个伟大山脉环绕,周围则是四棵巨大的树。这些树包括赞布树,以此命名的‘赞布杜威(Jambudwe)’。四个巨大的湖泊,装满牛奶、蜂蜜、甘蔗汁和纯净水,位于这四座山之间,洗浴于此的天体生物能在其中获得神秘力量。与此同时,还存在四个天体花园,位于这些湖附近,四棵树的根底流出河流,这些河流源自树木自身或者树木的果实。这些甘露和各种果汁的河流流过‘维拉瓦尔塔尔(Villa Varta Varsa)’,环绕梅鲁山,为那一地区居民带来无疲劳、无疾病和无老化。” 东北西伯利亚的雅库(Yaku)人民也有着非常相似的古老神话,讲述一棵无可计量的年纪的世界树位于地球的肚脐,正如印度的“赞布树”出生于梵天的脐结,雅库世界树延伸至高天,锥形的长达九大的树冠,瞬间感到所有享用者的年轻,靠近雅库树的还有一池甜牛奶,这正是现代日本牛奶企业“雅库”的灵感来源。 理查德·汤普森写道:“在不同的民族传统中,上屈和下屈的世界可能被分成多个层次,通常为七或九。在地球圆盘的中心,有一座世界山或世界柱,将中土世界与上下世界连接。世界山象征着极轴,而伟大的半神居所位于其顶端。世界山周围可能有其他山脉来划分四个方位,这些方向可与某些颜色相关联。四条神圣的河流可能从世界山的四个方位流出。地球树通常位于世界山上或四棵世界树位于邻近的方位山上。世界树延伸于地球与天际之间,几乎是永生的,它是河流的源泉,提供长寿与健康的水源,供饮用者获益。树立在一个人间乐园中,里面有天体花园与各种物质流的河流,如奶、油和蜂蜜。树或世界柱常与一只巨大的鹰类鸟类联系在一起,这种鸟是居住在下层世界的巨大蛇的敌人。” 在古代波斯思想中,一座名为“哈拉·贝雷扎提山”(Hera Berazati)或“阿尔博尔斯山”(Alborge)位于地球的中心,环境固定,周围阳光、月亮和星星围绕其旋转。峰顶是光之主“奥尔穆兹德”(Ormuzd)居住的地方,有一棵巨大的奇迹树,一个天堂般的阿胡拉·马兹达花园和“迪索尔”(Disor,地球水之母),它向四个方向延伸形成四条大河。桥“齐纳瓦德”(Chinavad)从阿尔博尔斯峰延伸到坚固的天空拱顶或“高罗德曼”(Gorodhman),这是虔诚和幸福者的家,而下面则是阿里曼(Ariman),黑暗之主的巨渊。 古代日本在《古事记》中记录的早期宇宙论也表现出类似的神话。在一开始,伟大的神和女神伊扎纳基(Izanagi)与伊扎纳美(Izanami)站在天上,驱动一根天上的矛扎入无尽的海洋,扭转之下,一座岛屿浮出水面。他们然后从天降到地,围绕着巨大矛建立起宫殿,以此为中央柱。此矛成为世界的中心轴,其宫殿则是人类的诞生地。 在《古事记》与神道宗教中,创造者与北极之间的联系如此紧密而故意,以至于神的一个常用名称翻译为“天国中心的主”。据传说,最早的日本居民(名字为“中心的后裔”)被认为是从北方进入这个群岛,且他们会将死者埋葬面朝北,以便他们的灵魂能回到祖先之处。佛教葬礼仪式中,尸体在被称为“梅鲁”的特殊火葬场火化,这些火葬场实质上是高耸的石柱,顶部有四扇朝向四个方位的大门,象征我们转世的灵魂将在回归人间前经过“梅鲁山”。 几乎每一座寺庙和大多数佛教家庭中小型的神龛也都是“梅鲁”的表现,成为神的居所,被对准四个方位,奢华装饰,有着黄金珠宝和通灵艺术。威廉·沃伦博士(Dr. William Warren)写道:“科彭(Copen)向我们保证,所有的正统佛教寺庙都或是其内容是神圣的‘梅鲁’和高神的快乐家园的象征。”莉莉(Lily)表示,尼泊尔每座庙宇顶端的十三层金字塔形的结构象征着阿弥陀佛的十三个不变的天界。法伯(Faber)发展了这一实践在古代与印度教和佛教之间的证据,称“每座宝塔、每座金字塔、每座高地都被认为是神圣之丘‘梅鲁’的副本。” 古代南美传统同样相信人类诞生于最高的山脉上,四周被永恒的云环绕,是世界水源的发源地,神“特拉拉克”(Tlalak)居住于他们神圣的乐园山脉上。创造者“克兹考尔”(Quetzalcoatl)被说成是从“克拉鲁克山”(Clalux Mountain)饮用不朽之水,并在美洲的黄金时代中统治为王。此外,许多印加、玛雅、阿兹特克等文化中的阶梯金字塔和庙宇也以四个方位为基础并专门供奉神灵,代表了这个世界山。 有趣的是,许多现代墨西哥神话现在也将这座山描绘为弯曲或部分翻转。正如在古老的中国道教传统中,四千多年前的神话提到“尚太”(Shangtai),即所有神的最高神,居于其位于北极之上的天域,家园直接位于昆仑山(Mount Kunlun)的峰顶,这再次将最高神置于北极星的位置。 与其他宇宙观相似,昆仑山是古老的神域,拥有中间的世界树与一个长生不老的泉水,四条河流从中向四个角落流出。威廉·沃伦博士写道:“闪耀的喷泉和珍珠般的溪流包含着著名的神灵美食,人在此可躺于花团锦簇的草地上,聆听鸟儿悦耳的鸣叫,或是品优质的香甜果实,从丰盛的树林中垂下的果子。”无论地形如何美丽,或自然多么宏伟,在那里的氛围中全部是完美的,所有吸引,所有陶醉,伴着自然的微笑与精灵的乐趣,使游览者流连忘返。 那么,北极的乐园山在哪里呢?立于昆仑山中央峰顶正上方,显现出极星的存在,即尚太的天居。“极星”位于天空的中心。在古代东西方的宗教,天帝及其随同者在天坛祭坛前供奉时,总是转向北方。无人可否认,极星自身是崇拜的显著对象,古代东方人和希腊人在祈祷之前都面向北方。霍默(Homer)表述,当向奥林匹斯山的众神致敬时,他们向北天伸开手臂,柏拉图(Plato)也确认,宙斯圣所处于世界的中心。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说,这里触及以太,投射出5000斯达比上的阴影。希罗多德(Herodotus)描述这座山非常尖锐且圆润地高耸入云,顶部无法可见,云朵在夏冬季节中不离开。当地原住民称这座山是“天之柱”,并以此为名被称为“亚特兰蒂斯”(Atlantes),有人报道他们不吃任何活物。斯特拉波(Strabo)声称,这里是一个人间乐园,拥有巨型油橄榄树与一尺长的葡萄串。普林尼(Pliny)描述一条牛奶河从极高处流下,称这座山是“神话中的高地”。 马克西穆斯·提略(Maximus Tyrius)声称,海浪在抵达山底时被截断,仿佛在它的基座周围矗立如墙,尽管没有任何人类的障碍,只有空气和神圣的丛林阻碍水流抵达山中。在《法多》(Fado)中,苏格拉底(Socrates)被引用说:“一切生长的事物,树木、花朵与果实,都比任何地方都优美。在这里,山丘和石头都更加光滑、透明,色彩比我们高度重视的绿宝石、沙达尔、玉石及其他明亮的宝石更优雅。”在这里,所有的石头都如我们的珍宝般美丽,更有甚者,四季的美好气候使得居民无病长寿,感官更为精致,能听见神的声音,和与他们交谈,并且真实地看见太阳、月亮和星星。 威廉·沃伦博士总结道:“足够的证据表明,在古希腊思想中,神的住处位于北方的天空,而所有古老的文明,埃及、阿卡德、亚述、巴比伦、印度、波斯、中国以及希腊,均反复出现‘世界之山’这一概念,按其基座与伟大特征来看被称作世界之山,按其光辉巅峰和天体生物的居所来看则被称作神之山,无需进一步追求这一调查,已足够证实塞缪尔·比尔的论断。”他清楚地表示,这一崇高的中心山峰的想法属于人类的共同观念,古代的学者们对此深信不疑:“我毫不怀疑,这种中央山的观念及其流动河流、神灵居所的理念源于我们一族最早的传统。” 在总结古代宇宙观的概述时,进一步的疑问自然会浮现。如:这种特殊世界观是如何产生及广泛传播的?换句话说,古代历史最悠久的种族和民族,如何齐聚认为北极才是真正的地球巅峰,周围的极圈才是真正的天际? --- 以上是您提供内容的翻译与整理。如果还有其他需要,请随时告知!